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介绍
本学科于 2011 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通信与物联网技术四个学科方向。分别于2011年和2012开始招收在职和全日制研究生,已招收138名(在职)和44名(全日制)研究生。完善了以交通运输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解决工程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交通运输管理等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性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位点是集美大学以海上运输为主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是福建省在海洋领域此类学科的唯一学位点,是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急需的支撑学科。
本学位点以水路交通运输为中心,以信息和管理为手段,以海上运输的应用研究为特色,软硬结合,在海上交通的信息采集、处理与控制,以及船舶智能化与船舶避碰等方面具有好的基础和优势。拥有教学科研平台有国家级船舶辅助导航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厦门)、福建省船舶助导航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海上交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美大学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集美大学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和集美大学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列入集美大学优势学科培育计划第一层次项目,形成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规划与管理、航海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方向及相应的科研团队。
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的年均科研经费超过4000 万元,自主研发的“郑和一号”船舶引航系统成果已应用到我国沿海60%的港口;自主开发的海事航标信息系统应用到国家海事局北海、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研发的航标灯具及遥测遥控终端部署在沿海65%以上港口;船舶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模拟器等系列航海模拟器研究成果取得了中国船级社(CCS)的产品型式认可证书,并累计向24 个航海类院校和部队单位推广安装。通航安全影响与论证应用于我国沿海部分港口和海上石油平台建设。
经过多年建设,本学位点除了在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果外,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可喜成效。本学位点充分利用一级学科和各类教学科研平台的优势资源,培养的学术型和学位型等各类研究生成为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完善了以交通运输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解决工程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交通运输管理等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性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科的建设思路是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及福建省核心区战略,服务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高层次交通运输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为交通运输行业、区域经济输送高质量、急需的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本学位点建设,也锻炼一支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队伍。
本学科的社会服务贡献概述:
1、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不断加强对国际公约、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跟踪研究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标协会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建设完成新一代船舶通信导航技术研发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通信导航系统与技术装备。
依托本项目学科点的建设,几个靠谱的彩票网站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航海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运管方面:①不断加强对国际公约、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究,成立专门的国际跟踪小组,跟踪研究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航标协会(IALA)等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研究重点、相关公约、标准等,并组织人员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际海上综合助导航的最新技术,前沿动态等,并形成跟踪汇编材料;②突破多项制约海事助航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完成新一代船舶通信导航技术研发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通信导航系统与技术准备,其中自主研发的大型船舶辅助靠泊系统填补了我国船基靠泊仪的空白,目前正在研究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 双模的船舶靠泊仪,不仅提高船舶的定位导航精度,更主要的是实现了我国船舶靠泊仪的国产化,此研究成果已在厦门港引航站、唐山港引航站、青岛港引航站、湛江引航站等单位推广应用;③建设完成我国首个航标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此平台得到交通部海事局和用户的一致好评,2013年年底完成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和北海航海保障中心13 个航标处的推广应用;④建设完成我国首个双语航标助航信息发布平台,此平台受到国内外用户的一致好评;⑤积极开展南北极航海保障建设研究工作,这个项目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⑥建设我国第一个e-航海示范工程项目,此项目将建设一个现代化海上综合助导航平台,是我国第一个e-航海实践平台,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①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签订联合培养“航标助导航工程技术研究生”协议,至今已招生三届,每年为行业培养专业研究生20 名左右;②2013 年主推设立我国第一届航海保障本科班,每年为行业培养本科生50 名左右;③每年为相关单位开展技术人
员培训40 人次。
2、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船舶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模拟器等系列航海模拟器研究成果取得了中国船级社(CCS)的产品型式认可证书。截至目前,利用项目成果已经累计向24 个航海类院校和部队单位推广安装。
在航海模拟器领域:船舶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模拟器等系列航海模拟器研究成果符合我省科技创新与航海教育事业的需求,突破传统航海模拟器的技术局限性,取得了中国船级社(CCS)的产品型式认可证书。经过科技查新,该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填补了福建省在航海模拟器自主研发领域的技术空白,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截至目前,利用项目成果已经累计向24 个航海类院校和部队单位推广安装了船舶操纵模拟器53 个本船、ECDIS 模拟器386 个终端以及配套的教材和教学模式,累计科研合同经费达到3600 多万元,项目成果推广的单位有漳州海事职业技术学校、厦门海隆对外劳务合作有限公司、福建航运学校、福建华夏中等技术学校、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莆田航海职业技术学校、华亿传媒集团、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秦皇岛兴荣海事中等职业学校等24 个。本方向学科团队承担众多的海上通航评估和论证项目,为港航企业、海事管理部门等解决港口水工建设、船舶进出港航行、靠离泊作业、海上钻井勘探作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船舶自动避碰决策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先后资助了该领域的 3 个研究项目,本学科方向承担了其中2 项,形成了“船舶拟人智能避碰决策(PIDVCA)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发表了研究论文70 多篇,取得专利1 项,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3、交通运输(物流)规划与管理方向。交通运输(物流)规划与管理学科团队,长期致力于政产学研用实践结合探索,承担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众多项目研究。承担政府的宏观战略规划的研究项目,为企业运营提供智力支持,承担福建省和厦门市海峡两岸海上通航研究项目,以及海峡两岸港航合作与发展的课题研究项目。
交通运输(物流)规划与管理学科团队,长期致力于政产学研用实践结合探索,承担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众多项目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承担政府的宏观战略规划的研究项目,为厦门市政府、三明市、集美区政府编制物流发展规划,部分研究成果已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作为引导和规范海峡西岸经济区航运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2)为企业运营提供智力支持,所承接的战略规划和企业运作方案策划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厦门象屿集团、港务集团、火炬集团、海投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新兴集团等大型航运、物流企业所采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承担福建省和厦门市海峡两岸海上通航研究项目,以及海峡两岸港航合作与发展的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研究成果“提升我省港口竞争力推动闽台通航”,获第八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邮轮产业发展和邮轮经济的课题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厦门市政府采纳,其中厦门市邮轮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获优秀研究成果奖,后转为厦门市政协优秀提案,并被评为厦门市政协优秀提案。
(5)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基础理论研究,如基于Multi Agent 的智能化物流配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基于Agent 的供应链自适应驱动流程研究等。
4、交通通信与物联网技术:动态目标识别与跟踪、RFID 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在船舶交通和物流管理中应用研究;研究对不同的交通应用场景下自组织网络的组网机制、通信协议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其运行效率的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终端与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标准和应用系统开发。
交通通信与物联网技术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移动计算、卫星通信导航、图像信号智能处理、阵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众多高技术领域;目前在以下几个学科方向进行研究并服务于社会与学校教学。
(1) 针对船联网战略等需求,开展海上无线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网络通信、多媒体通信、水域移动通信系统、水声通信、自组织网络等理论、技术、工程应用等研究并取得成果。
(2)针对海陆交通安全保障、交通行业信息化、可视化的图像信号处理需要,开展以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低空遥感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图像识别与处理、智能控制及应用等理论、技术、工程应用开展研究并取得成果。
(3)针对交通安全保障、海洋环境监测、海上物联网信息感知、工业4.0 等的需要,以RFID、北斗/GPS 卫星导航、各种海洋传感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现代光电子学和微电子学理论,围绕各种新型光、电子器件、MEMS、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进行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本学科方向立足于服务“海西”,发挥集美大学在海洋领域的优势,致力于海上交通信息化、现代港口与物流管理、海洋信息采集与信息安全;利用现代无线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服务于海西海上交通、港口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与优势。近5 年来共承担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00 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 项,省部级以上课题30 多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 多篇,其中SCI、EI、ISTP 收录30 余篇。授权专利10 多项。
办学特色
(1)强调培养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加强了对研究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课程体系安排突出宽广理论基础和学以致用的特点。而学位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如航运项目策划、港航工程项目设计、水路运输系统流程再造或航运、海事、物流相关技术攻关专题等。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2)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经济发展需要
本领域培养目标与定位是为水路运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将极大地促进本领域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建设。
(3)发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解决实际工程与管理难题的优势
近几年,本领域授权点依托单位航海学院承接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近四年科研经费累积超过1.7亿元,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大量的工程与管理难题,为企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培养了一支理论基础好、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和导师队伍,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产第一线,从而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得到锻炼。
研究生建设成效
S1.学位授权点建设目标
本领域学位授权点建设目标是依托我校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充分利用本一级学科的优势资源,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导师和科研团队,建设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和教学平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S2.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为水路运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S3.学位标准
本领域授予工程硕士学位的基本标准是《交通运输工程领域(08522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并结合航海学院的航海特色,充分利用航海学院的科研资源和学科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和专业实践,通过中期考核、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经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S4.培养方案
根据工程硕士注重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特点,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方式。研究生入学后首先完成不少于32学分的理论课程学习和综合技能训练,并在实践基地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从实践中发现新的、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凝练成研究课题,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完成论文的选题、评审、答辩等环节。
经过多年的运行和不断完善,初步形成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能够基本满足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
师资队伍
(1)本领域校内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及实践经验情况。
表1 交通运输工程队伍职称和年龄结构
职称 |
35岁以下 |
36-45岁 |
46-55岁 |
56岁及以上 |
教授 |
0 |
1 |
7 |
4 |
副教授 |
1 |
11 |
13 |
3 |
讲师 |
28 |
18 |
0 |
1 |

图1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队伍职称和年龄结构柱状图
几个靠谱的彩票网站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具有专职任课教师87人,其中职称分布情况为:教授12人,占13.8%,副教授28人,占32.2%,讲师47人,占54%;年龄分布情况为:35岁以下29人,占33.3%;36至45岁的30人,占34.5%;46岁至55岁20人,占23%;56岁及以上8人,占9.2%。属职称结构合理,专业分布均衡,年富力强的学术团队。
(2)本领域校内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制度及实施情况。集美大学制定有完善的校内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制度,主要有《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聘任办法》。目前本领域校内导师有23人,其中教授10人,占43%,副教授13人,占57%。校内导师都是教学和科研一线老师,承担较多的港航、物流、海事等企业委托课题,科研经费充足,工程实践丰富,具有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良好优势和条件。
本领域的校内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严格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多年的实施情况良好。


同时还有一支校外师资队伍:
(1)基于本领域的“双导师制”,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校外导师均为航运、物流、海事管理、港航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主管、总工程师。目前本领域的校外导师共27人,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余绝大多数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
为加强经验交流,不定期地邀请这些校外导师到学校为研究生开展讲座、座谈等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
(2) 根据《集美大学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定》(集大研[2011]6号)和《集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暂行规定》(集大研[2011]7号),每年一次选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为新生配备一位企业导师,负责研究生进入实践阶段后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指导。校外导师的选聘和客座教授聘请结合起来,较好地激励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热情。
工程科技研究
本领域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如下表。
表2 2011年以来分年度科研经费情况表
年份 |
纵向项目 |
横向项目 |
合计 |
项数 |
经费 |
项数 |
经费 |
项数 |
经费 |
2011 |
11 |
120 |
105 |
4340.5 |
116 |
4460.5 |
2012 |
22 |
176.4 |
111 |
4960.2 |
133 |
5136.6 |
2013 |
13 |
256.5 |
139 |
4520.69 |
152 |
4777.19 |
2014 |
7 |
51.5 |
115 |
3339.94 |
122 |
3391.44 |
从附件1的“4-2. 代表性研究成果清单表”可见,近几年本领域注重从解决工程实践实际问题出发开展研究,取得一系列的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为企业解决了大量的生产技术难题,也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比较典型的有张杏谷和彭国均老师带领的团队在导助航领域、邵哲平老师带领的团队在海洋石油支持船和船舶AIS数据应用、杨神化和李丽娜老师带领的团队在电子海图和船舶模拟器研发都取得非常好成果,并在航运、物流等企事业获得广泛应用和认可。主要的科研成果如下。
(1)自主研发的“郑和一号”船舶引航系统成果已应用到我国沿海60%的港口;
(2)自主研发“基于ECDIS和AIS的船舶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集船舶动态和静态数据的采集、转发、存储和分析功能,建立了船舶数据库和数据分析与挖掘综合系统,是本领域科研与教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
(3)自主开发的海事航标信息系统应用到国家海事局北海、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研发的航标灯具及遥测遥控终端部署在沿海65%以上港口,参与制定了东海海区航标遥测遥控技术标准;
(4)海洋石油支持船作业技术与应用系列专著是国内首个该类型船舶作业指南,是海洋石油支持船舶作业的重要参考书籍。
(5)海洋工程通航安全影响与论证成果应用于我国沿海部分港口和海上石油平台建设;
(6)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模拟系统、船舶操纵信息集成显示系统和ECDIS仿真教学控制台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培训;
(7)自主研发“大型船舶靠泊系统”获得业界好评,已应用于大型船舶的靠离泊作业中;
(8)承担的《厦门水域船舶定线制研究》课题成果将于2015年7月1日在厦门水域实施。
校内实验平台
取得的教学科研平台有国家级“船舶辅助导航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厦门)”、福建省船舶助导航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海上交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美大学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集美大学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和集美大学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等。
几个靠谱的彩票网站于2006年成立了现代物流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运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交通)系统现代化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本中心已经与厦门市物流协会、厦门卫星定位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成立“厦门物流智能化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并被美国JDA技术有限公司授权为“物流供应链系统优化解决方案”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培养国内高水平的物流专业人才,并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鉴于该中心在产学研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11年集美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被授予“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

图2 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

图3 电子海图桌面系统
投资2.4亿元人民币的教学实习船预计今年8月下水,排水量57500 MT,船舶长度199.90 M,可容纳128学生在船实习。该教学实习船将是全校师生重要的研究和综合实验平台。
图书馆资源
集美大学图书馆由座落于校部的陈延奎馆、嘉庚馆和分布于各校区的三个专业书刊阅览点及资料室组成,馆舍总面积45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5000多个。全校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50多万册,中外文现刊2700多种,引进了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pringer、Ei village SCI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数据库、Nature等40余个中外文全文或文摘数据库;自建了《水产科技数据库》、《陈嘉庚研究数据库》、《集美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7个特色专题数据库。

图4 嘉庚馆 图5 陈延奎馆
校外的实习实践基地
本领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有福建省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温州航标实训基地、厦门远洋运输公司、中国厦门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福建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厦门象屿物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厦门速传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福建物流有限公司、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中远南方沥青运输有限公司、厦门万翔冷链物流管理有限公司、厦门万翔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厦门港引航站、厦门航运交易所等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
“福建省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由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3-2015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闽教高〔2013〕84号)批准设立。该创新基地为集美大学的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等内容,包括的单位有集美大学所设校级研究所和实验室、厦门国贸泰达物流有限公司、厦门特力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省厦门轮船有限公司等。
温州航标实训基地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借鉴美国国家航标学校模式开展建设,将建立视觉航标、无线电航标和航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大实训模块,能为在职航标员、海区社会新外聘航标员、新进航标处事业员工、助航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学员提供年度轮训、岗前培训、认知性培训、实习等各种方式、内容的培训。包括的单位有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航标处、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厦门航标处等。
这些实习实践基地都是交通运输领域相关的、实力雄厚的企事业单位,根据校企的联合培养协议,都能充分满足研究生的实习和实践的需求。大多数实践单位都在厦门周边地区,非常方便研究生就近实践实习。
奖助体系
本领域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制度建设、奖助水平、覆盖面等制度及实施情况:集美大学建设有完善的、覆盖面合理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定了《集美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与发放暂行管理办法》和《集美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励条例(试行)》等规章制度。
目前我院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有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陈嘉庚奖学金、等,助学金有学业助学金、陈嘉庚助学金、特区困难补助和临时困难补助等。
由于我院近几年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因此各导师都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生的贡献等情况,给研究生一定的科研报酬和其它形式的资助,如学术交流、论文发表、文献和设备购买等。
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典型案例
本领域工程实践使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课题研究更符合实际需要。同时,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也促进了校企联系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可以说,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是一种多赢的培养模式。航海学院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典型案例如下:
(1)《大型船舶靠泊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研究生赵秋玉,指导老师邵哲平教授和王鹤荀高级工程师。本文利用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TK)、北斗/GPS双模卫星定位导航技术、AIS和ECIDS等先进技术,设计了大型船舶靠泊系统,为船舶在靠离泊操纵中提供高精度、实时动态的引航与靠离泊信息,方便了船长和引航员对这些信息获取和利用,提高船舶靠离泊安全和效率。
(2)《天津南港航道测量方案研究》,研究生汪正纲,指导老师邓丽娟和叶引高级工程师。本文针对天津南港航道测量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航道测量现状和相关的国内外规范要求,根据天津南港特殊水文和气象情况,提出了天津南港航道测量的最佳方案和测量周期,并分析了航道测量存在的误差,提出了降低误差的工程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天津南港的航道测量工程中,节省了工程费用,提高了测量精度,具有很好的工程意义。
(3)《物流配送智能高度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研究生杨薇虹,指导老师初良勇副教授和戴景萌高级经济师。物流配送的最优化和智能化是当前经济活动中研究和工程实践热点问题。该文分析了物流配送系统的业务流程、配送调度作业流程及配送任务调度业务流程等,利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原理,提出了配送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建立了车辆优化路径模型及其最优解算方法。该文章的研究成果为企业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研究生的培养成效与发展
航海学院承办的国内国际会议,为研究生的开拓学生视野、参与国内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参加中日韩航海学会学术年会,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学术年会、海峡两岸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第三届海事风险评估与管理研讨会、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
由于航海学院科研课题多,科研经费多,近三年每年都超过4000万元,为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加工程实践、调研提供良好的经费保证。
根据集美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的评比办法,本领域目前没有评出优秀毕业生。本领域研究生在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论文发表了10多篇。
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有2012级的谢焕忠的毕业论文《海洋石油支持船作业仿真关键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海洋石油支持船作业仿真技术已应用到海洋石油支持船作业仿真模拟器中。该仿真模拟器是全国首个海洋石油支持船作业仿真模拟器,已被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事业部使用到船员培训,获得用户好评。2012级陈声柳的《天津港三维模型重构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港口三维模型重构技术也使用到大型船舶操纵仿真模拟器的视景显示中,提高船舶操纵视景仿真度。2012级的汪正纲的《天津南港航道测量方案研究》提出了天津南港航道测量的最佳方案和测量周期和降低测量误差的措施,并成功应用于天津南港的航道测量工程中,在工程费用和测量精度都得到良好效果。
本领域人才培养的特色
1、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领域培养目标是服务“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服务“一带一路”中福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定位和交通运输部“四个交通”的战略任务。这些国家级战略对发展海洋运输、保障航海安全、培养行业专才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福建省情况来看,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福建省对高级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所以急需培养交通运输领域的高级人才。
2、培养模式凸显航运和物流特色
集美大学的交通运输领域硕士点将依托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隶属于航海学院。该学院在交通运输领域多个研究方向都具有深厚的办学基础和优势条件,与众多的港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目前众多港航企业正积极向现代物流转型,因此我们培养的物流领域高级人才将主要突出水路交通运输与航运特色,同时也兼顾到为工商企业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培养复合型高级水路交通运输人才。
3、突出水路交通运输高级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直接为国际航运企业、海事服务企业、港航企业、货运代理企业、第三方物流及其相关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培养高层次人才。针对工程硕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及个人培养计划,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学生既能学以致用、又能保证知识的更新换代。学位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如航运项目策划、港航工程项目设计、水路运输系统流程再造或航运、海事、物流相关技术攻关专题等。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4、强调工程与管理相结合
根据港航、海事、物流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该工程领域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注重工程与管理相结合,通过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者合作,特别是产学研项目的合作,使学生在参加课题研究的同时学习管理课程,参加技术讲座,接受表达能力、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训练,使毕业生具有企业生产经验和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能很快胜任管理层岗位工作。
5、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按工程领域培养人才,增加知识面,拓宽培养口径,有效发挥工程领域大学科的综合优势,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物流企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最新科技动态讲座、高级工程技术专家传授实践经验、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学位论文达到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先进性,能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